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议题一:新与社会发展”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19-1-9 6:39: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手机的遍在性改变了整个媒介,而手机与网络联通后形成的移动社会网络又直接影响着相应的社会过程。手机作为人的延伸,其使用行为的个人化、策略化、隐蔽化对媒介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从机制的角度解答手机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媒介选择和媒介使用。本文从戈夫曼和梅罗维茨的情境方法出发,指出传统理论在应用于手机研究时存在的两个问题——时间维度的缺失和过度简化的情境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了时间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有关,构建出四维情境系统,指出手机媒介的使用行为是时间、现实空间(LivedSpace)、媒介空间(MediaSpace)和在场者(peoplepresence)合力作用的结果,并将原有的情境方法在操作层面和理论构建上进一步细化,提出了手机研究的蝴蝶模式(butterfly-model)。此外,本文指出了情境方法空间分析中可能存在的三种机制——嵌入、分层和同质,为手机中涉及空间研究的部分提出了新的方向。

  摘要:本文运用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样本量=5700),分析了BBS的使用动机对于人肉搜索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来看,本文验证了社会互动动机和实现动机对于人肉搜索的重要影响,在所有动机中,社会互动动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实现动机。实现并非通过发表个人意见和的观点,人肉搜索具有非的从众特点。情绪宣泄动机对于人肉搜索具有促进作用,但在持续型采纳行为中,情绪宣泄动机的作用相反很微弱。国家民族层面的社会公德对人肉搜索没有促进作用,人肉搜索更可能于受到家庭婚姻伦理动机影响。获取虚拟货币和解决现实问题对于人肉搜索具有促进作用。展示动机是影响人肉搜索行为的关键因素;展示动机可以通过影响情绪动机,进而影响人肉搜索行为。研究表明人肉搜索等网络越轨行为的根源在于互联网使用者具有强烈的表达,网民通过在网络空间的展现、获得群体认同,进而达到实现的目的。

  安珊珊杨伯溆中国网络中民族主义的呈现特征及影响——以中文BBS论坛涉日议题为考察对象的研究

  摘要:互联网两大基本属性——平等与交互性,使其作为参与表达的社会平台功能日益彰显(杨伯溆,2009)。网络民族主义是网民线上参与的一个重要考察维度,网民通过低准入的技术平台,更有效、更直接地参与到对外事务中,赋予众多现实事件以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网络论坛中民族主义倾向的议题讨论,是这种基于现实事件的态度的最丰富呈现,并同时为线上和线下更大规模的协同行动提供了可能(闵大洪,2009)。中国和日本是同处于亚洲的经济大国。基于历史的原因,中日关系在网络中一直呈现剑拔弩张的态势,许多学者认为与日本相关的议题极易引发民族主义框架下的激烈争论,俏师母进而对两国影响(马立诚,2002;任丙强,2004)。在和民间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议题框架是否能够代表中国网络中涉日问题的全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数据显示,网络中的涉日议题在不同论坛具有不同类型偏好;不同论坛中的涉日议题并非均为民族主义框架下的负面话题,也不能普遍性地引发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讨论,该类议题所触发语言的程度低于常规性议题;不同论坛间用户在部分议题类别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态度差异。这些现象说明了网络生态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并不完全适用于网络中民族主义问题的探讨。

  摘要:台灣蘋果日報於2009年11月16日在台灣推出「動新聞」,藉由手機及網平台播放新聞內容,由於動新聞以動畫詳細描述犯罪、性侵和家暴過程,因而引發社會強烈抨擊,台灣主管新聞事務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NCC)主委彭芸甚至強調:「在一個教新聞27年的教授來說,她不認為動新聞是一個新聞。」動新聞是不是新聞?動畫新聞是否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專業價值觀?多媒體的動畫新聞對新聞專業帶來何種衝擊?閱聴眾對動新聞在新聞專業的認知如何?本文將透過問卷調查,探討閱聴眾對網多媒體新聞產製的認知,並藉由修正式德爾菲法試圖建構「新聞動畫處理原則」,研究發現與建議如下:一、動畫新聞虛擬實境已深深影響到閱聴眾對新聞專業的認知,同時也挑戰了新聞真實,的專業意理。二、建構新聞動畫處理規範的必要性;從涵化理論(cultivationtheory)來看,媒體扮演潛移默化的功能,因此,媒體內部應有一套「新聞動畫處理規範」,而媒體主管機關也應製訂「新聞動畫處理原則」,藉以規範媒體動畫內容之使用,避免動畫在新聞的使用時,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法,采用立意抽样的方式,针对使用手机移动增值服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希冀了解大学生在手机移动增值服务的使用行为上,具备哪些层面的消费价值意涵,以及可能展现的次文化特质,试图进一步提供手机市场策略的科学性与参考价值。研究发现使用手机移动增值服务的大学生包含四种不同的消费价值,分别为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新奇性价值以及社会性价值;在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的过程中,重视社会性价值的符号价值的影响,而非社会阶级与参考团体的特点;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展现青少年次文化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