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大哲学家尼采说过:“人类一思考,就发笑。”这句话到底如何理解,自然是见仁见智,但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否认的,就是从人生下来开始与世界发生联系那刻起,就没停止过思考。所以,当看到浙江杭州一所幼儿园准备给孩子开哲学课的消息,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支持的。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哲学课这种形而上的知识,通常都是高等教育才开始正儿八习钻研。毕竟,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样的话题,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积累才能做出深刻的理解。举例说,孔孟学说自古以来就我们“性本善”,然而小时候把扶老奶奶过马当成学雷锋做好事的我们,长大了却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了另一面,这自然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很难理解的。
不过,虽然哲学名义上是一门看似的学问,但至少有一点是适合儿童的,那就是思考。相比于成年人,孩子们是天真的、纯粹的。这种“天真”所蕴含的就是没有边界的思考。就像报道里提到的那些孩子口中的提问:“为什么小宝宝长大了,妈妈就会变老?”“为什么时间会过去?”“小蚂蚁如果被男孩踩死了,它的妈妈会不会伤心?”这些幼稚的问题,正是孩子认知世界,逐渐学会与这个世界交往互动的基础,也就是报道中老师所提到的“更多的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哲学”。
同时,也恰恰是没有边界的思考,才构成了想象力的基础。因此,在笔者看来,一门好的幼儿哲学课,不仅要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对应到课堂的,最关键的恐怕就是要去除“标准答案”思维,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大胆思考,而不能用的观点来“矫正”“规范”。
说到这里,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的“小学生写论文做研究”的报道。如同哲学课一样,写论文这种事情在大多数人看来也是高等教育范畴里的事情,那么小学生适不适合呢?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形成观点,原本是人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的经历,小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呢?重点是,这样的论文写作过程,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而不是变成了“家长作业”,否则就失去了“做研究”的本意。
概言之,从写论文到哲学课,听起来都是“很高级”的事情,但怎么做必须基于对应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征与特点。否则一味追求“高级”,提了很多高要求,最后变成由成年人代替思考、代替写作,就有失教育本意了。(南方网巴扎黑)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或相关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