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座的很多都是文物艺术品方面的专家,而我却是个外行,到这里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的,最多只能从自己熟悉的经济学角度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文物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中不断创出新高,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线年,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在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拍下了一只明成化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2015年,毕加索的一幅画作《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在拍卖行拍出了1.794亿美元,创下了拍卖史上最昂贵艺术品的新纪录;今年,纽约佳士得的藤田美术馆旧藏31件中国古代艺术品共成交2.3亿美元。这类事情现在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是还是有人想不明白,这些东西凭什么能卖出这样的“天价”?我们下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在市场经济中,大家都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商品卖方的主观愿望总是价格越高越好,买方则希望越低越好。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如果卖方的供给量小于买方的需求量,价格将会向有利于卖方的方向变化,即升高。反之,价格就下降,有利于买方。
那么,有没有一种市场,其中的商品价格完全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这种市场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的,叫做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有一个供给者和需求者的数量都是无穷大的市场,因而市场中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是无穷大,没有大小之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过控制供给量或需求量影响价格,这时的价格形成机制只能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即双方只能根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就是以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为基准进行交换。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市场以黄金为货币,有无数人生产金币,也有无数人生产手机,生产一枚金币和生产一部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一个工作日。在这种理想市场中,唯一可能的交换比例就是不偏不倚的一枚金币换一部手机,也可以说一部手机的价格等于一枚金币。也只有在这种理想市场中,交易双方才不可能用主观意志影响价格,而只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一句话,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量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唯一因素。
但是,现实中的市场并非理想市场,我们不可能在现实中看到供需双方人数都是无穷大的市场。在常见的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人数、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是有限的,即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或者说存在程度不同的扭曲。这时价格与价值会发生偏离,价格也会向有利于某一交易方的方向变动。所以,现实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不再由商品的价值量唯一决定(即劳动不再是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是由价值量和市场的扭曲程度共同决定。市场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扭曲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扭曲程度越低,价格越能反映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大农产品和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品,都仍然可以用劳动价值论近似地解释价格,比如解释为什么自行车总比汽车便宜。扭曲程度越高,价格与劳动的关系就越远。比如两所完全一样的房子,一所位于市中心,一所位于边远山区,用劳动就难以解释两所房子的价格何以有天壤之别了。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来说,一个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越接近,价格中包含的“实体”成分越多,反之,价格中的“虚拟”成分越多。更为极端的现象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即使不包含任何人类劳动的物品也可以有价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地租问题时,首先指出“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然后说“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等)的价格,可以由一些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
市场扭曲程度的提高,如马克思所说,常常是由偶然的情况决定的,最著名的例子是《蒙娜丽莎》走红的过程。原来,这幅画一直与达·芬奇的其他作品混在一起,并不特别突出。直到1911年这画在卢浮宫被盗,经大肆渲染,关于此画的奇闻轶事不断被挖掘出来,《蒙娜丽莎》才骤然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随着案破画归,《蒙娜丽莎》的地位更是蒸蒸日上,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知名度最高的艺术瑰宝。不过,根据我们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观察,要提高市场扭曲程度,或者说要提高特定文物、艺术品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即所谓知名度),除了偶然的情况,现在更常见的是有组织的宣传推广。
总而言之,土地、文物和艺术品的价格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市场扭曲。拍卖市场就是一种典型的扭曲市场,即供需严重不平衡,形成卖方垄断。只要垄断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商品中的价值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垄断价格与商品本身有无价值,即是不是劳动产品无关,按马克思的说法,“只决定于购买者的购买欲的支付能力”。换句话说,垄断价格没有任何客观依据,只取决于买方的主观意愿和资金实力,因此在分化严重的社会中,某些文物艺术品被收藏家或企业家以天价拍走就不奇怪了。
由此可见,文物艺术品的“天价”问题,在马克思时代就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当代与那个时代的区别,只不过是不断让我们见识“天上有天”而已。下面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文物艺术品可以成为企业投资组合中的一种资产?
传统上,文物艺术品收藏界一直都是个人收藏家的天下,但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法人进入收藏界,企业收藏逐渐蔚然成风。如刚才播放的宣传片中提到的,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卷》、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大司令》、曾巩的《局事帖》等高价位拍品都已经被国内大型企业收藏。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而且隔行如隔山。今天我想给大家透露一个诀窍,掌握了这个诀窍,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就不会输给任何经济专家。这个诀窍就是牢牢把握住现代经济最本质的特征——生产过剩。
我们必须认识到,生产过剩——社会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不过,这一论断在目前的经济学界还远未达成共识。在林林总总的经济学流派中,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视生产过剩问题,其他流派或者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者只把它当成可以通过结构调整解决的所谓“产能过剩”问题,尽管在实践中“产能过剩”从未被真正解决过。
作为企业家来说,没有必要深究经济学界的是非,只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觉得哪种说法有道理就用它指导自己进行经营决策就够了。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我们从生产过剩的角度看,能看到什么?
首先,因为生产过剩,资本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越来越难以赚到钱,于是不断流到虚拟经济领域,如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在座的许多企业家都是搞实业出身,想必都经历过或看到过“辛辛苦苦做实业,还不如老婆炒两套房赚得多”的怪现象吧,然而从生产过剩的视角看,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随着生产过剩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范围必然越来越大,过剩的资本也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文物艺术品市场,推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些文物艺术品价格也不断刷新纪录。不过,资本进入文物艺术品市场,既不是要怀旧,也不是要审美。与在其他市场中的情况一样,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投资者今天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买下一件艺术品,不是因为他认为其中的艺术内涵值这个价,而是因为他相信以后能卖出更高的价。易言之,文物、艺术品已经异化成某种有价证券,可以成为资本保值升值的工具,即具备了资产属性。由此可见,文物、艺术品成为资产,原因必须追溯到生产过剩才能说得清楚。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生产过剩既是文物、艺术品价格飙升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一爆发,一切都要推倒重来,再加上经常性的市场波动,决定了文物艺术品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都是有风险的。据报载,国内有人在2003年买入某种画,当时价格约为5000元/尺,后两年曾飙至20000元/尺,2006年后又降到6000元/尺。这种“过山车”式的价格走势,与股市相比一点都不逊色。所以,投资文物、艺术品也要讲究时机,选对品种,正确评估收藏价值。与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收藏方面的投资也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不过,同样从对生产过剩的认识出发,我们还可以推断出虚拟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必然是规模波浪式扩张,价格波浪式上涨。而实体经济只会越来越难以盈利,除非你有不断创新的本事,年年月月都能做到“人有,人有我优”。即便碰上经济危机,虚拟经济的表现也往往好于实体经济。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股市大跌,但很快又拉起来了,还不断创新高,而实体经济的复苏就困难得多。楼市一度跌幅超过一半,现在又涨上去了。这说明,虚拟经济的特点是即便短期有风险,甚至有时还相当“过山车”,但长期来看风险还是可控的。所以,只有从生产过剩的角度,我们才能看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前景,解释清楚现实经济活动中何以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脱实向虚”的趋势。企业家所能做的,是考察、研究这种趋势,认真考虑如何顺势而为。
那么,文物、艺术品交易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形式,相对于其他虚拟经济有什么优点呢?期货市场把粮食价格炒高了,可能会导致低收入人群吃不饱饭,但我们把鸡缸杯拍出几个亿,也不会有人因此用不起杯子。把城市房价炒高,可能会让一些青年人买不起房结不了婚,但即使毕加索飞上了天,也不会使任何人因此买不起一张年画。因此,期货投机者和炒房客在社会中的形象有时难免偏负面,而收藏界人士往往以文化艺术赞助人的身份出现,社会形象相当阳光。就算与股票相比,在生产过剩时代,文物、艺术品离实体经济更远,也就更值得拥有。所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都把文物、艺术品作为投资组合中的一项长期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把企业收藏作为分散投资风险、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进而提升企业形象。
国际上把艺术品当作单纯资产来经营的趋势,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被锁进自贸区仓库,长期不见天日。这种仓库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博物馆级别的存储条件、严谨的私密性和周到的服务管理等,为拥有大量藏品的藏家提供了既安全可靠又便利避税的艺术品保管场所。
大量艺术精品长期锁在库中等待升值,而非挂在墙上供人欣赏,一直被艺术专业人士所质疑,认为这样做了艺术品收藏的初衷。这种议论绝对“正确”,正如我们熟悉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大批企业不忘初心,收藏的艺术品都用来建立自己的美术馆,打造企业文化。
艺术有艺术的规律,大众有大众的趣味,资本有资本的逻辑。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虽然不会都与艺术规律和大众趣味,但它要遵循的,首先是自己的逻辑,即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因此,资本与艺术联姻,在艺术的同时,也在扭曲艺术。
内行人都知道,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平经常与其市场价格不一致,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对某些高价拍品嗤之以鼻,认为不值那么多钱。这是因为资本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并不全是从作品的“艺术性”考虑,而是更多关注作品的“投资性”。
在2014年卖出全球最高价的10件作品中,有一件属于赛·托姆布雷在1966年至1971年间创作的“黑板”系列之一,画面的只是密密麻麻的螺旋线万美元成交!对于这样的“杰作”及其“天价”,一般人只能老老实实承认看不懂。
总之,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它的选择标准与艺术本身的标准不一样。诗歌艺术为何在当代衰落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本不愿意眷顾诗歌。可见,任何社会只要是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可望不可及。
正因为资本有自身的缺陷,所以无论作为艺术家也好,作为拍卖行也好,作为评论家也好,都应该积极地以学术影响或引导市场。否则,当市场远远脱离了艺术本质,那就形成了泡沫,早晚要破灭、要洗牌、要推倒重来,我想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
由此,我们本次年度峰会主题落脚点在于“企业收藏与拍卖市场的互动共赢与业态共建”,决定了这次会议必将成为前瞻意识、能够引领市场、具有社会担当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