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论文:古代文的艺术对新闻评论写作的

※发布时间:2017-8-30 23:18:2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文古已有之,指从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现代的文涵盖了新闻评论,同时又是论说文的子形式。论说文“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事实)的分析或理论推导,证明、阐述一个道理、观点或、否定一种认识、主张,从而传递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争取预期效果的文章或话语形式”。①这就决定了,文与新闻评论在强调从思想、或伦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同时,必然具有明确阐述对于论说对象的看法、以为主要手段这些论说文的基本特征。而新闻评论作为“报刊、、电视播发的对当前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提出看法、进行评议的一种论说性的新闻文体”②,更具有新闻文体的一般特性而已。因此,尽管文与新闻评论的内涵与特征有相当的差异,但从文体性质上说,的艺术与技巧应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从选题、结构、文采三个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我国古代文的艺术对于新闻评论写作的。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作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八个字用在写作上同样适用。这里的“立志”,可理解为立意。它产生于写作之前,包括确定全文的主题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对于文来说,立意是论辩的开端,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在新闻评论中,立意的着眼点往往在于选题,就是选择文章所要论证的问题。关于选题,至少有三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名篇中获得裨益。

  首先是大处着眼。即选题要有宏观性,作者应具备整体观、大局观,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选题都是首要的方向性的选择。我们分析古代的文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时代背景,因为许多事情,会随着时代、、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变化,比如王安石的文中,很多观点非常偏颇,但大都是与当时熙宁年间变法的复杂相关联的;再比如马基雅弗利在1513年写《邦主鉴》(ThePrince)的同时,在撰写另一部较长的作品《罗马史论》(Discourses),而后者显著地带有更多的主义与主义色彩。因此罗素认为读《邦主鉴》这本书要特别切合当时的历史,“不并读《罗马史论》的人,对他的学说往往容易得出一个很偏颇的看法。”③反过来说,我们写文章时也拓宽视野,只有充分考虑到大的时代,立论的时候才会有深度。

  例如在针对分社记者乔云华《门前:与刑前对话实录》一书的一篇评论《是的影子,不是人性的蛀虫》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仅仅把放在的‘人情人性’上,难以服人。迅速升迁并获得不受约束的的制度才是问题关键。”在了历史上相关的类似事例之后,又总结道:“影子分享乃至延伸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渗透到集体无意识中了。现在分析,应该更多的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体制选择、政党的更新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的事不是自己的,犯事也不是自己犯事的,明乎此,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还原,才能真正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官员队伍运动有所裨益。”④跳出肤浅的“人性人情”分析,从大局着眼,看,看制度,看国家,这样的立论才是高人一筹的见解。

  其次是经世致用。文章合为时而著,投射到新闻文体中来,就是时新性。古文中典型的例子王安石和韩愈的散文。王安石的文,大都体现作者的观点,直接为变法服务,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如《上时政疏》,从分析前代的事件中总结出历史教训,充分表现出王安石对北宋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要求的急切心情。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是自己文体论的优秀实践者,其散文《原毁》,了责人严、责己松的不良社会风气,也是著名的针砭时弊之作。

  在现代新闻评论中,主流由于担负着引导、决策这样的重大责任,在紧跟新闻事态发展的同时,须慎之又慎,应当在事实、把话说透的前提下保持“热运转”中的“冷思考”。这一点,《》做得相当到位。比如5月12日汶川地震事件中,5月13日《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5月14日《紧急行动起来》、5月15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等系列评论文章,均快速、冷静、务实,除了详细阐明了救灾的种种举措之外,还特别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主题,与时代相契合。

  再次是陈言务去。观点要新颖独到,使读者永远有初逢的惊喜,“出新意于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⑤这一点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尤为关键,新闻是要引导的,不是的。的结果,只能使失去受众。王安石名篇《读孟尝君传》,大胆立论,了包括《史记》在内的“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这种立足于经世济时的国家利益来衡量“士”的新观点,深刻且奇特,令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议论文的结构其实没有定法,新闻评论更不是八股文,所谓序论、本论、结论“三段式”的说法也只是评论写作的一般要求。文章的精彩,往往在于跌宕起伏,因此篇章结构也是赢得受众的关键一环。在这方面,古文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起句发意。开篇观点要明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不管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气韵充沛,有蓄千钧之力而待发之。这一点我们可以多看荀子的文章。他的散文多长篇大论,但论点鲜明,开篇有力。如《天伦》的开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样的开头,斩钉截铁,为后文论述社会国家治乱兴废的关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5月18日的人民时评《有一种恶搞叫》,开篇即亮出观点,情文并茂,首先就在气势上抓住了读者,文章的开头有力,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是精彩论证。行文要起伏,结构要严谨,层次要分明,节奏要合理。这一点在诸子百家散文与唐宋名家、明清散文中都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韩非子长于分析,贾谊文辞整饬,韩愈散文气势磅礴,欧阳修文章舒徐婉曲,苏轼散文雄奇奔放……等等,不一而足,各有千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简析欧阳修的名篇《朋党论》。这篇文章实践了作者“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援古论今,析理透辟,值得借鉴。

  文章开头即提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与以同利为朋”的观点,打破了“君子不党”的陈念。接着分析君子之朋、之朋的本质区别,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史实,得出结论。文章避免了消极地替自己作辩解,而从正面指出朋党的客观存在,指出借口反对朋党的人就结为朋党,说明朋党有本质的不同。这就争取了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力量。目前我们有些上的新闻评论,看上去满口新词,眼花缭乱,实际上结构混乱,不知所云,是应当向古文认真学习一下的。

  第三是收尾利落。同时行文应简洁,力求做到篇中无闲句,句中无闲字。古文自不必说,文言文本身具有简洁的素质;而对于新闻评论而言,则是特别要强调的。这是一个速变与速朽的时代,没有人喜欢拖泥带水的文字。博士卖驴,书卷三纸还不见“驴”字,这种章法放到今天是注定要淘汰的。古文中亦不乏短小精悍之作。我们看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驳俗反常,笔势峭拔,辞气凌厉,尺幅之中有万里波涛之势,反映出了作者家的非凡识度和宏大气魄。⑥对于现代的新闻评论而言,一般都有篇幅的,因此关键在于提高文字的“含金量”。此外,收尾的时候,还是学古人扣一下题比较好,如2008年4月15日人民时评《高校领导对评估女秘书“毕恭毕敬”?》结尾点出:“因此,遏止自造思维,才是根本。”收尾利落,观点突出,这是做得比较好的。⑦

  “韵”本是音节中的一个成分,这里我们用来指代古文的韵味,也就是精简、流畅、蕴含诗情的含蓄美。至于“气”,则是中国古代诗文素来讲究的“文气”,是历代文人温经课业、摩山范水才获得的东西。放到今天的评论写作中,我们大多谈论的是“文字表现力”。

  首先是文字本身。要清芬得体,简朴合度,特别注意不应以辞害义。华丽铺张的辞藻有时在新闻评论中没有任何意义,关键是准确、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另一方面,现代文虽然比古文通俗直白,但文字同样需要推敲,炼字也是必要的。

  文的“文”,本来“指文章形式或体裁。随着媒介的日益多样化,者不仅形诸文字,而且形诸声音、图像;受众不仅经由读、而且经由听、看接受有关内容。”⑧因此,我们应当多读荀子的文章,电视、评论力求音韵铿锵,平面文章也要琅琅上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