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SCI至上”,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导向。此举是相关部门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做出的重大努力。随着政策的出台,各级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相关学术资源配置和学术评价单位,以及高校和广大科研人员还需要共同努力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SCI至上”,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导向。此举是相关部门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做出的重大努力。
随着政策的出台,各级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相关学术资源配置和学术评价单位,以及高校和广大科研人员还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将相关落实到位,最终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高校和科研人员固然都期待整个学术大的逐步改善,但从学校和所在基层学术组织出发,创造一个个良好的“小”同样重要。
高校的学术初心是立德树人,做好知识创造与、知识溢出与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服务,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已是一个大型学术共同体,学术组织需要分工协作,科研人员也越来越需要呈现多样性。高校应当从自身的学术初心出发,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共同体提供宽松的、良好的学术土壤。不能只为大学排名、学科排名、“帽子”人才数量、重要学术项等功利性目标,就针对性地制定单一性的绩效考核目标。更不能因为SCI论文相关指标对实现这些功利性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就“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科和学者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近年来,一些大学向行政性学术资源和商业性大学排名,令人扼腕叹息。我们需要更多有风骨、能坚守的高校管理者和学科带头人,需要更多真正符合学术规律的制度建设,来守护学术土壤。
人文、社科、科学、工程和艺术等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自身的学术规律,即便是相同的学术领域或同一学科内部,也有各自不同的学术形态,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更是有着不同的学术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范式都有其独特价值,能够满足不同类别和层次的社会需求。以SCI论文为代表的学术形态其实有很大局限性,不应成为评价一所大学、一个学科和一位学者的唯一标准。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学科管理、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中注重考察学术的多样性,尝试寻求不同学术领域、不同研究形态的最优学术考核标准,这便是回归学术初心的体现。
如果大量科研人员为了短期利益,跟随指挥棒而追求多出短平快的,那么学术的浮躁和功利之风就会愈演愈烈。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之后,劣币可能会良币,学术可能成为名利场。科研人员的初心是探究“高深学问”,“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为而,为而,为美而美,为艺术而艺术”。同时,紧密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动态,为国家、民族、世界和人类作出学术贡献。只有坚守学术初心,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性工作;只有长期坚守学术初心,才有可能产生越来越多的突破性、原创性;只有时刻坚守学术初心,才有可能在教学相长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辨别力和创造力,培育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SCI至上”,需要高校以及科研人员回归学术初心,功利化倾向,坚守学术本真,追求务实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把科技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
(作者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上海市高校智库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圣洁神艾斯特莱雅